用户登录投稿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文学在人群在的地方 ——访小说走走 
来源:文艺报 | 丛子钰  2022年10月12日08:32
关键词:走走 文学传播

 

记 者:作为曾经的杂志编辑,这几年你经历了创业,开发了软件“一叶故事荟”,还一手策划了“无界文学漫游计划”以及负责了《收获》App的开发和运营工作,这些体验对传统文学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陌生而新奇的,从事了这些工作之后,你觉得这些年融媒体的发展对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当初又是如何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

走 走:我理解融媒体的重点是融,就是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使得人力配置更加高效、宣传铺面更广更深。对文学的创作而言,可能就是双刃剑,一方面信息量更大了,可写的社会面素材更多了;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落入“信息茧房”,或者因为生活比虚构来得更惊心动魄,而丧失写作的欲望。对文学的传播而言,则几乎可以肯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过去文学传播活动主要在线下开展,从高校文学社团在食堂周围宣传栏张贴海报、散发传单到杂志内夹宣传单张、征稿启事,再到现在主要靠朋友圈、公号、视频号发布线下书店讲座信息、线上出版社直播信息,传播活动由单纯的线下变成了线下线上相结合。可以说,传播方式的进步完全依赖技术的发展。

我从创业伊始就定位自己为文学的传播服务。做过涵盖科幻、推理、童话、职场、爱情等各种类型文学公号矩阵,一心想要从原先传统的纯文学世界跳出来,发现新的潜力作者。发展良好时期,我们一年和好几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十几本类型小说,同时开发影视、有声的改编。也是在那时我才发现,网络文学受市场青睐程度远远高于故事性已经不弱的类型文学。我自己在尝试读完一篇几百万字的网文时,发现了影视公司文策们的痛点:如何迅速浏览完还能抓住情节要点。这才有了文本分析软件“一叶故事荟”的诞生,我也因此慢慢转换成了产品经理的角色,这也使得后来对《收获》App的开发轻车熟路。但很快,影视行业的重新反思,迫使我迅速调整软件功能,使之适合高校数字人文研究使用。在开拓合作客户过程中,我又深入了解了高校群体,这使得我今年策划“无界文学漫游计划”时立刻想到发动高校学生创作潜力,主要通过专业院校完成作业的方式,实现对小说、诗歌、散文的视频化二次创作。

记 者:从小说的角度看,你觉得文学作品的融媒体传播和传统媒体方式传播,有什么差别?

走 走:2021年,因为疫情缘故,第十八届上海书展未能如期举行。年底时我策划了一个“我来推荐一本书”短视频荐书大赛,在形式上,首先邀请全国各大出版社提供年度重磅书单,汇集成325本图书“长书单”,再邀请全国读者阅读“长书单”中的图书并以短视频荐书方式参赛,讲述推荐理由。先通过初选产生50名决赛入围名单,再经过专家复评,诞生6位荐书人。那一次,最终收到参赛视频近千部,在短短5天内吸引到28.8万人次网友观看,有效投票数8.17万张。参赛读者身份证归属地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年龄跨度从3岁到70岁,其中最小的一位幼儿园小读者是以一字一字念唐诗的方式推荐了“长三角博物馆进校园丛书”中的《博物之美》。到了决赛那天,4个小时线上平台合计访问量超过195万人次。

我觉得通过融媒体方式传播,一是形式很新颖;二是真的不要忽视民间创作力量,很多推荐图书的短视频让人眼前一亮,有直切主题的口述,也有情景式的再现,还有通过动画形象进行展现的,绝不比各出版社自己推出的逊色;三是融媒体方式能触达的群体年龄层跨度很大,从稚气未脱的小朋友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家都有。可以说,在后疫情时代,利用融媒体方式传播,能唤起更多人阅读的热情,唤醒更多深入的思考。

记 者:融媒体不仅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改变了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方式。你觉得融媒体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它会改变你写作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吗?

走 走:对写作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改变应该是有的,但并没有立刻表现出来。我现在是在写长篇,期待读者告诉我这种改变吧。我先来说说它对我生活的影响吧。融媒体的一大优点就是传播成本可以极其低廉,我现在正在负责里程文学院的线上教学工作,基本每个月我们会开展一次面向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学生的公益线上改稿课。做法是以高校为单位,学生们自己组织作品提交,所有参与院校的学生盲评投票,一般票数最高的那篇,我会为它组织线上的细读讨论课。每次都会邀请几个鲁奖获得者、重要文学期刊资深编辑等共同把脉。这部分线上课内容又转化成文字稿,在“里程文学”公号上发布,又因此吸引了更多有志写好小说的学生参加。每次结束,都会收到很多有所收获的反馈,会让我更有热情去做这件纯粹公益的事情。所以,融媒体其实也是能改变文学教育现状的。虽然它占去我很多周末休息时间,但也会让我直到今天,仍然保持对文学的热爱。我们应该利用好时代赋予的资源,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文学、热爱文学,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文学汲取力量,从文学中成长起来。

记 者:你怎么看方兴未艾的短视频?文学适不适合短视频创作和传播?

走 走:第一个问题,让它再飞一会儿呗。第二个问题,文学肯定很适合。相比视频,文本的阅读门槛更高。精彩的短视频相当于文学作品的预告片,是一种能吸引到更多读者进入文字世界的有效途径。“无界文学漫游计划”,是涵盖“小说演绎”“散文入画”“诗歌传唱”三大类的,我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想鼓励大家以舞蹈、话剧、曲艺、杂技、魔术、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歌唱等艺术形式参与文学文本改编。希望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表现形式之“器”,重立文学开阔之“道”,在无穷无尽的书写和表意活动中,重新衡量、思考、确认:文学何以是文学。“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与精神将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在更广大的人群里漫游。为什么说是‘漫游’,因为我们想让文学冲破艺术界限,不断收获新的可能性。”李敬泽老师曾经这么总结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文本改编,而是我们探索在不同的媒介形式、艺术形式下,同样的一个故事或者一种调子,如何获得新的生命力。”

记 者:跨界是这几年的一个关键词,“无界文学漫游计划”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你觉得文学应该完全打破边界,还是有所保留?

走 走:本来,“无”和“有”就是相伴相生、相依相存的。有“无界”才有“有界”,因为“无界”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可能性一旦变成现实,就获得了自身规定性的那个“界”。比如我们的“无界文学漫游计划”,就是从“无”中获取的规定性。所以任何事物都是从“无界”中产生,来到“有界”。“无”是一切存在的原初状态、最初的出发点,是对具体的“有”的否定,正因为它没有某种具体的界,反而能包容一切,能产生万物。所以,和打破无关,和保留也无关。而在这“有(界)”与“无(界)”之间,还有一个“在”字。小说永远在那儿,而文学就在小说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