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新乡村文学与时代同行 ——访华语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
来源:华语社会科学网 | 张清俐 张杰  2022年12月12日08:23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新时代十年,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华语当代文学呈现出怎样的时代面貌?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伟大变革,新时代华语乡村文学小说们应如何作为?华语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就相关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文学向“新时代新征程”调姿定位

《华语社会科学报》:新时代十年,华语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在您看来,华语当代文学呈现出怎样的新时代面貌?

白烨:在新时代文艺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发展呈现出繁盛的态势和全新的景象。

文学向着“新时代新征程”调姿定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化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的认识,进而增强了为时代抒情、为民族书写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新时代的文学在题材选取和主题经验等方面,不断向着“新时代新征程”调姿定位,使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构成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创作向着“人民生活”不断位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特别强调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学创作、文学工作和文学活动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依循,凝聚了力量。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吸收营养,萃取题材,使向“人民生活”不断位移的文艺创作,在多个方面呈现出既丰富多彩又重心突出的可喜景象。

新的文艺形态走向健康发展。比如,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引导和网络文学小说自身的努力下,网络文学逐渐走出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向着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方向迈进。以当下的乡村振兴、城乡变革、社区生活等新的时代生活为主要表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逐年稳步上升,并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发现看不见的精神风貌

《华语社会科学报》:在华语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乡土文学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在您看来,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乡村伟大变革,新时代华语乡村文学小说们应当如何作为?

白烨:联系乡村变革的新的现实,结合乡土写作的现状,我认为新时代的乡村文学写作,需要认真探掘,深耕细作,积累经验,使乡村文学写作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深入乡村变革新生活,阅读乡村振兴新现实。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农业与农村从外到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村与农民不断走出小农经济的旧有形态与内在桎梏,呈现出新的气象。这些具有新样态和新面貌的农村现实,在已有的农村题材写作中还不多见。因此,新的乡村文学的写作,需要作者直面当下农村的新现实,在切实深入的过程中,了解生活,阅读生活,吃透生活,把创作建立在新的生活积累和新的生活认知之上,在深入中去了解,在了解中去揣摩,在揣摩中去把握。这是新的乡村文学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最为重要而紧迫的基础工作。

辩证地看待城乡新变,整体地把握现实。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破解和农村改革的延伸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过去的分离状态也逐渐改变,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呈现出常态化的双向互动。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既会带来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造成新的矛盾与冲突,也会带来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并在不断交融中产生新的生活样态与社会风尚。这就要求我们的小说在观察农村现实、表现农村生活时,不仅要着眼于那些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更要深入内里去发现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形态的变动,立体化、整体性地展现新时代农村全方位的新演变。

精心塑造时代新人,努力打造典型形象。文学主要是写人的,因此,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孕育和涌现出属于这一时代的社会新人与先进分子。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方面来看,无论是本土本地还是扶贫驻村,都涌现出大量有担当、有追求的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他们共同展现新的时代风采、焕发新的时代精神。新的乡村文学的写作,就是要透过现实层面的显见变化,沉潜于生活深处,把镜头瞄准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新人物,写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新作为与新担当,及其所葆有的新风采与新气度,描绘出“时代新潮呼唤新人,新人引领时代新潮”的动人情景。

研究乡土文学经验

《华语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不少小说深入乡村,创作出一批反映新时代乡村面貌的文学作品。据您观察,所涌现出的新时代乡村文学小说、作品,体现出哪些特征?

白烨:在近年的长篇小说写作中,有关乡村题材的写作一直是热点题材,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作品。滕贞甫的《战国红》、陈毅达的《海边春秋》和赵德发的《经山海》,因为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的喜人景象,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此后,优秀的作品接踵而至,使乡村题材成为现实题材中引人瞩目的创作主流。比如,近期引发关注的乔叶的《宝水》。这部作品堪称乡村题材的出色书写,其出色就在于它是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作品对人物面对新生活产生的心理纠结和波动,对乡村旧传统与新生活的纠缠扭结,都有深切的体察与准确的描画。

《华语社会科学报》:乡村文学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文学现象。作为当代文学研究者,对当代乡村文学的研究,您有哪些建议?

白烨:从广义的“乡土文学”看,它在现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都会有新的变化,既是文学主潮,也是杠杆,推动了当代文学不断向前发展,研究者需要全面地总结和研究乡土文学的经验。目前的乡土文学研究应该在整体性、宏观性的层面进行把握和梳理,发现和总结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乡土文学何以能长盛不衰?如何理解乡土文学与民族化、本土化、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等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农业方面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各项举措,强调“现代化”“新型化”等要素,这都为乡土文学的研究路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理论资源。今后的乡村将不再是前工业式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要素流通的全新形态和全新样貌。在这个特别的转折点上,文学研究者需要全面总结百年乡土文学,并前瞻性地思考乡土社会转型后的新乡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