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蒋康政:慢慢灌浆的生活(2022年总第37期)
来源:华语小说网 |   2022年09月30日08:01

“本周之星”是华语小说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华语小说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蒋康政

蒋康政,1969年出生,江苏泰兴人,教师,江苏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诗刊》《北京文学》《文学港》《华语诗人》《华语诗歌》《绿风》等发表过诗作,获得《诗刊》《华语诗刊》的征文奖,入选过华语诗歌网“每日好诗”和“华语好诗”栏目,江苏文学院首届高研班学员。

 

作品欣赏:

慢慢灌浆的生活

下午四点

下午四点,起身,我想出去看看它们。

没有风,阳光还正在火候上,天气正显现出少有的温情。经历了两场天寒地冻的彻骨寒之后,我来到了它们身旁,彼此依偎。萎缩。疲倦。暗淡。枯黄。沉寂。它们想必还心有余悸,往日不堪回首。阳光把它们暖在怀里,安安静静的,没有杂音,更没有喧嚣。经历得多了,自然会丰厚而深沉起来。

远远近近,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样兜眼看了几圈。

香樟的伤最深:叶卷边瑟缩,枝静默无言,好在离残枝败叶似乎还有两三个冬天的距离,可是人间从来都只有一个冬天,一年。

海桐倒好,还是那个油光满面的嬉皮笑脸样,看来它们没心没肺的,从来不打算记住灾难。一只鸟“扑棱棱”飞起,原来我来到了它家门口。它这是向谁去通风报信呢?它有很多亲人散落在寒冬深处?

五只香橼缀在母体的最高处,它们的蒂此时是九头牛、两只虎住在里面。

大哥

躺在被窝里,电热毯暖烘烘的,我正在读几首诗歌,手机响了——家族里的一个叔子打来的。意思要我打个电话给我大哥,看看他到家了没有。大哥担心这个叔子酒多了,不能顺利到家,于是就一路尾随着他,直到他顺顺溜溜到了家门口,大哥才转身回去。

我赶紧打大哥的手机,因为马上夜里十一点了。还好,大哥也到家了。手机里,他还想再跟我说点什么,我不耐烦,挂断了。

总是这样,耐烦大哥的人,几乎没有。

我们家的冻

突然想起了我们家的冻。

我家的桃。我家门前。我家的狗。我家后院。能够称得上我们家的,一定是私人属性满满的,一定是和我们共有过一段时光的。

水不是我们家的,况且还是天上的雨水。它们只不过碰巧遇到了我们家的屋檐,从我们家的屋檐又落进了我们家的水桶里——那只蓝色的水桶。这场寒冷属于大家的,嗯,也属于我们家的。就在那个夜里,蓝色的水桶里有了冻——我们家有了冻。

它厚厚的,圆圆的,高出桶口好几公分。冷着一张脸,憨憨的,在我们家门前一呆就是好几天。我们进门或者出去,瞅它几眼;瞅一次,它就融化自己一点。融化一点,再融化一点;跟我们的呼吸和晨昏日益交汇,交融。它在桶里可以自如转动的时候,我曾经试图去捞它,跟它握手,和它互通冷暖。但是,它的厚度还是惊到了我。我知道,它的到来,是带着盛情厚意的。到你家,也如此。

再后来,它不见了——我们家的冻,不见了。又一股寒冷就要席卷而来,今天晚饭时分,竟然有几分想念。把那只蓝色的桶还放在老地方,好让它轻车熟路,犹如为它留着一盏灯。

帽子

七十七岁的一位老奶奶,给她自己买了一顶帽子;临走,看中了一款男式帽子,左比划右比划。问她,她说给她儿子买一个,儿子五十多岁,在人家大棚里劳作。

大风降温的消息早就发布了,隔天有零下七八度的低温。

大风吹在了这位母亲的身上,她心里的暖却在她儿子那里。

一张假币

进来一个顾客,面熟,又不能确切叫出她的名字。她挑好了东西,付钱,一张一百元的纸币,递给我:你望望钱真假。连说了好几遍,她越是这样说,我越是不好意思把钱看仔细了,接过来,找零。

她转身而走,我掏出钱再看:假的。于我,这是收到的第一张假币。我们家的好几张假币,都是我爱人收的。这下,我们夫妻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把这张假币揣在身边,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

竹匾

水面上,漂过来一个圆圆的竹匾。三十年前吧,这可是一个家庭的“重器”,我们的好多事情都得仰仗它。晒太阳,要它;扬场,要它;囤,盖,凉……都要它。它不能坏;一坏,就坏事了,几乎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于是,盼望着有修理的篾匠进得门来。

可是,今天我们直接扔它到水里,有多远滚多远吧。心里不免几多惆怅和失落。

可是,可是……我得说多少个“可是”才能说出我的惊讶?

一个圆圆的竹匾漂过来了!

枇杷开花

走出浴室的时候,天擦黑了。

我来到这棵枇杷树跟前,踮起脚,凑到那丛枇杷花前,嗅。一股清雅的香味萦绕我的鼻尖,很像洗发香波散逸出来的味道,是不是因为我洗澡了?那样的话,稍后我去吃一锅麻辣烫,再来,看它们发出什么味道款待我?这么想着,哑然一笑,抬头,月亮开始有了光芒,从夜空中渐渐凸显了出来。她似乎也那么“扑哧”一笑,笑声变作还在天空中夜行的鸟儿。

刚才擦背的时候,我有心无意地问老申,问他枇杷花什么味道,他说没注意。七十岁的人了,居然没有注意一棵枇杷树。确实,人生太忙了:忙自己,忙别人,正事、杂事。一眨眼,老了;再眨眼,黄土一抔。枇杷树不解人间事,也不屑人世,照着自己的节奏,冬天开花!

我也是才知道枇杷树是冬天开花的。第一次来这家浴室的时候,院子里的这棵枇杷树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开花了!我惊叹得说不出话来:它不知道这是大冬天吗?风霜雨雪中,它愣是要可着劲儿开花?大千世界总是这样,冷不丁就给我一个惊喜。

于是,我今天再来,洗澡是假,见花是真。天色还很敞亮,掏出手机,给这丛花簇拍照。

桂花

傍黑,两个年轻人,走过我们校门口。浓烈的桂花香眷顾了他们。

“怎么还有桂花,不是谢了的?”

他们一定来自江南。

我的朋友圈里,有人7月就晒出了桂花,倩兮巧兮。

现在是10月。

我真想带他们走进校园,一一指给他们看满树满枝的桂花,还告诉他们一个秘密:桂树会结果实的。去年结果的桂树,今年花开得比较少,它在休养生息,在积攒着力量呢。

秋光万顷,稗子一棵

这个时节,如果还能见到稗子的身影,那它一定是九死一生的了。

我决定去寻找稗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心里装着稗子了。

它就在水稻田里;但是你到了水稻田里,不一定能见到稗子——几十亩几百亩的水稻,就那么纯净,一棵稗子也没有。

而当初,稗子和秧苗是相伴相生的,是可以混为一谈的。我的母亲就整天地弯腰在田里,拔稗子,扔到小路上,晒死它,枯死它。母亲还叫我辨认稻秧和稗子。她一说,我就记住了,跟在母亲身后,拔稗子。

可是母亲没有反复说,我就记不住,以至于现在内心一片茫然,完全想不起来。

不过,现在是一眼就能看出稗子来的。它比整齐的水稻高出一截,褐色的穗子结着小小的籽粒,挨挨挤挤,密密麻麻,很像丰收的样子,大小像鸡皮疙瘩。有狠心的人家继续赶尽杀绝,带着镰刀,连根挖起,扔得远远的。

此时,它也沉甸甸的,跟水稻一样;跟水稻一样,它也摇曳着阳光;万事万物跟它一样,在秋风中尽情舒展着自己。——它跟万事万物不一样,它没有轮回。

掐了它两茎穗子,绑缚在我电瓶车子的反光镜子上,一左一右。随着我的行驶,它们加倍地摇晃着身子,骄傲得就像两面旗帜,招摇过市。

我家的小猫

那个小女孩子蹦蹦跳跳,就进来了。

是我家的猫吸引她过来的。 她一边靠近,一边招着手,嘴里“小猫咪、小猫咪”的,好像跟它来自同一根鲜嫩的枝头。

“叔叔,小猫咪叫什么名字呀?”

“白雪公主。”

其实,不久前,它也被我命名为“奥特曼”的。那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非要追着我,替它讨要一个名字不可。突然间,小男孩就对这只“奥特曼”敬佩了起来。

“小猫咪,白雪公主!”

“妈妈,白雪公主!”小女孩奔跑出去,向着她的妈妈挥舞着手臂,再转身指指我们家的猫。

给成语灌浆的秋天

我和姨兄决定去找他的老师。

姨兄说,他的老师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是成语。后面,姨兄爆了一个粗口:妈妈的。这句“妈妈的”,一下子把我的胃口吊得老高,想去见这个满口成语的老师的欲望很高,埃菲尔铁塔那样高。

姨兄上五年级,或者四年级。

要去看望姨兄的老师,需要穿过好多好多的农田。田地里花生翠绿翠绿的,一行行玉米身怀六甲,虫子们在乱花中飞舞,恰好像我那时茫然而又热闹的心境。

姨兄在前,我后;有时,我抢前,姨兄落后。那些田间小路,记住了我们年少而又匆忙的脚步。我们只顾及到了成语,——初秋的田野,好似我们要匆忙打开的成语词典。藤蔓绊脚,身子趔趄,秋风轻扬。

一切,都在灌浆之中。

急迫中,来到学校,才恍然大悟:今天是星期天。教室的门锁着,我们向里张望,寻找黑板。黑板上干干净净,处女地一块。姨兄指着讲台前面的一角,说:他的老师,就站在那里,向着大家,面容随和,成语就这样从他的嘴里一个一个地跑了出来;有时,会转身,将成语们写在黑板上,随意,随性,又恰当。

姨兄的讲述,让我觉他的教室那时那刻满满的,生动,生气;我甚至看见了姨兄的那双眼睛,它们跟他的老师、跟那些成语相逢时,清澈如水,熠熠生光。

 

本期点评1:王清辉

生活的新生

在这组札记体随笔中,作者用诚恳而真挚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日常生活的场景和见闻,通过截取平凡的日常景象,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感悟和况味,标识出作者对家人、对生活、对世界源源不断的真情。文中向我们展示的一幅幅画面并不完整,视角也不求整齐,甚至几乎没有涉及什么重大社会话题,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从俭省平易的文字中,看到作者个人的美学观和心灵史能够得到充分切实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这组短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精神面貌的世界,生活也以文学的方式获得了充实的新生。

带着强烈个人色彩和时光气息的生活场景,熔铸着饱满的热情和冷静的审视,使得文字不用过多抒情,就能直接呈现出心灵的律动。在生活的万象中,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善意和理解,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则是,在不动声色之中为时代变化与人生成长做出了忠实的铭记。

我们不断经历着大大小小的世事变化,其中那些坚固的部分时常提醒着我们自己生命的立足点,而那些一不注意就烟消云散的部分,则往往在不经意间悄悄地改变了我们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生活在文学中新生,就意味着希望在文学中建立起我们与自身全面的真实的联系,以此作为自身情感价值的主体。写作的力量与动力正来源于此,文学的永恒价值也来源于此。

(王清辉,华语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

 

本期点评2:野水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沃土,文学是生活的映照和萃取。一个心思缜密的作者,总会沉浸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河流中,用笔尖豁开漂浮的杂物,撇舀水面以下的部分,以洁净的镜像映射生活。《慢慢灌浆的生活》似一组没有格律的散曲,以白描的手法撷取了日常中的几个片段,既抒发了个人情愫,又映照了世道人心。

历经冬天的香樟和海桐不忘孕育果籽。酒后的小叔子和大哥相互关照。老太太的帽子给予在蔬菜大棚里劳作的50多岁的儿子冬天的温暖。蓝桶里结实的冻冰透着凡人生活的日常。静夜的手机,震动的是家人生活的温馨。讣告中的主人让“我”想起稗子。个性鲜明的姨兄的老师一节,读完虽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

蒋康政的个人作品集里,篇目不是很多。《发光的河蚌》是发表在《短篇小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写一个少年为寻找失去的河蚌而不屈不挠,暗喻少年对出走母亲的思念,对缺失的母爱的渴望。《五十年前的那场深情歌哭》里,曾祖母和姑奶奶两代人相见时激动拥泣,阴阳相隔时守望相思。《丝绸之路上的久久回望》选取了西部之行中的几个片段,以小见大地映射出人心的柔软,以及对大西北雄浑历史的敬畏和向往。

这几篇散文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日常行走中的所见所闻片段串拴起来,犹如用心捡拾的一颗颗珍珠。这些珍珠闪着光,或温暖,或思辨,或幽思,于日常烟火中透射出一种悲悯情怀和现实的历史感。

相比作者空间的其他几篇散文,特别是《丝绸之路上的久久回望》,这篇《慢慢灌浆的生活》在碎片化的素材选取上似乎跳跃性更大一些,浆液的浓度也有所稀释,因之感觉不好去体味出一个集中的主题。也许,生活的本真就是灌浆——浆液里五味杂陈。也好,那就以缓慢的灌浆来弥补日常无处不在的缝隙,让生活的基石更坚实一些吧。

(野水,陕西省渭南市作协副主席,小说专业委员会主任)

 

了解蒋康政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蒋康政作品集

 

往期佳作:

孙同林:抚摸旧时光(2022年总第36期)

弍晓姐:我们用身体里的光,照耀着朴素的日常(组诗)(2022年总第35期)

孙骏毅:咬秋(外一篇)(2022年总第34期)

惠永臣:大地是铺展开来的唐卡(2022年总第33期)

陈华:寒葱河(2022年总第32期)

王亚迪:隐去大地、星辰,和黑色的记忆(诗7首)(2022年总第31期)

刘玉红:花花鸟儿绿翅膀(2022年总第30期)

《红棉》:纸城堡(节选)(2022年总第29期)

张诗青:大地正开出苍茫的野花(组诗)(2022年总第28期)

叶青才:临水而居(2022年总第27期)

孙婷:物事(2022年总第26期)

孤舟:几钱换得一寸光(2022年总第25期)

李汀:虫儿飞(2022年总第24期)

陈登:盐湖笔记(2022年总第23期)

徐作仁:乡村爱情(四首)(2022年总第22期)

韩春山:志愿者(2022年总第21期)

曹洁 | 耳窑:河流生长的耳朵(2022年总第20期)

贾东旭:候鸟的翅膀划过夏日门槛(组诗)(2022年总第19期)

许起:拍甲鱼(2022年总第18期)

李日清:花开的声音(组诗)(2022年总第17期)

冷梅:内湖简章(2022年总第16期)

陈伟芳:指尖上的红(2022年总第15期)

阿未:诗十首(2022年总第14期)

蔡欣:梦有81斤重(2022年总第13期)

钱金利:虫子的忧伤(2022年总第12期)

弋吾:月光的疼痛(组诗)(2022年总第11期)

赵华奎:纸上春水(组诗)(2022年总第10期)

 

了解更多华语小说网原创好作品,请关注“本周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