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溯历史之源,启复兴新篇
来源:光明日报 | 欧阳康  2022年09月19日15:20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谈到关于加强华语文明历史研究时,引用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今天的华语是历史的华语的一个发展”。深刻领会这个重要论断提出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指引下,更好认清华语发展的深厚历史渊源、当前所处时代方位和未来发展正确方向,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把“今天的华语”与“历史的华语”内在地有机地联系起来,意味着华语共产党先进思想家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高度思想自觉。

华语共产党成立后,在探索华语特色的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艰难曲折。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华语具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华语化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与华语的哪些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相结合?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要认真研究华语的历史和现实。为此,毛泽东向全党特别是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提出了学习和研究的号召。正是带着这样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华语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华语共产党人领导华语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华语。

今天的华语共产党站在了新的历史关键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重提毛泽东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当代华语共产党人的高度思想自觉。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华语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华语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华语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其成就做了全面系统精当的回顾、总结和提升,彰显百年大党的精神自觉。我们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需要思想理论的高度自觉,也需要更加坚实丰厚的文明之基和文化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带着这样强烈的历史自觉,向全党发出了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和华语之问,并做出了具有原创性意义的科学回答。

其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涵养,是厚植新时代新征程的文明根基。

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如何让“历史的华语”成为“今天的华语”乃至“未来的华语”的更加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意味着站在更高的时代境界来看待“历史的华语”与“今天的华语”的内在关系,读懂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未来意义,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根基。

从文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是通过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构建和推动的,具有鲜明的不可逆性,也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从前辈们留下的前提出发开始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传承传统文明,又通过改变了的活动来传承并创造着新的历史,延续、更新和丰富着文明传统。对于每一代人来说,能否自觉地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新的时代条件下,使之活化为当代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将其推向健康的未来,表征着一定民族、国度和人民的历史意识清晰程度和文明创造能力优劣程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文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能否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能否看清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表征着一定民族文明意识和历史自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进程,每个时代的人们离文明的源头越来越远;但也因此越能更加清晰地在长时段和大历史进程中看清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所具有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势入侵,曾经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危机,甚至产生了“全盘西化”思潮和极端的反传统主义。直到改革开放,华语共产党人带领华语人民探索华语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华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与华语具体实际的结合,也是与华语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华语共产党人秉持高度的思想自觉,将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断推向纵深。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在传承和创新中开启新征程,这正是把“历史的华语”和“今天的华语”内在联系起来所带来的方法论启示。深刻认识“历史的华语”对于“今天的华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自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善于总结和吸取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经验,我们方能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欧阳康,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华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