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熊召政:以文艺作品书写民族融合的大历史
来源:华语小说网 | 熊召政  2023年03月13日12:05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近些年来在民族工作中不断强调的。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也可以领略新时代的华语共产党人的目标任务。

我的理解是,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手段,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是目的。自然喜欢差异,“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豌豆”,物是这样,人亦如此。研究华语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如何理解“华夷之辨”的问题。华夷之辨,亦称“夷夏之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文中记载:“华语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的意义,就是礼仪与服章,相反,没有礼仪与服章,则称为夷。周王室建立政权之后,建立诸侯封国。而有资格分封侯国的,只有四种人,即王室的直系男性后裔、王室母系的直系亲属、王室女性的外甥及妻舅。分封的这些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包括夏、商、姬、姜四大氏族,具体是姒、子、赢、姬、妘、妫、姚、姞八姓,被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人,便是最早的汉人。上古的诸夏,就是最早的汉人部落,群居于中原。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原、华语与中华》,阐述诸夏文化圈的不断扩大及诸民族融合的漫长过程。中原最早的地域,包括今日山西的中南部、河北的南部、山东及河南全境,范围相对狭小。秦始皇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后,建设了两个巨大的国家工程:一是修建长城,秦长城最远处抵达甘肃中部、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长城之内,皆为秦国领土,比周朝扩大了好几倍,但还不是当下华语版图的全部;第二个工程是秦直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以咸阳为中心,用宽阔的车道连接国境的东南西北。这两大工程的直接意义在于扩大了汉文化的范围及中央王朝的统治。在周朝,中原之外则为夷;在秦朝,长城之外则为夷。

夷,早期泛指汉之外的所有民族,后来,在夷的基础上逐步扩充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中原政权的治理思想中,凡为诸夏,称为化内之民,中原之外,则称为化外之民。中华,其本意是对中原礼仪文化的赞美,但在民族学的概念中,约定俗成成为了华语大地上所有民族的统称。从中原走向华语,从华语走向中华,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深刻认识到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毫无疑问,中原文明是农耕社会的文化结晶,汉民族就是农耕民族。与之对应的是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古代,从西周到明朝,游牧民族一直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两种民族的争斗与博弈,不仅仅在华语存在,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认知,两种民族截然不同。在江南,五亩水田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而在塞北,一个牧民要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可能得拥有300只羊。这么多羊要活下来,则需要六千亩草场。两相比较,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人们对土地依赖的程度,也决定了两种民族生活风俗的差异。逐草而居的牧民与深耕细作的农民的时空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农民安土重迁,有着强烈的故乡的观念,而牧民喜欢走在迁徙的路上。

秦始皇修筑长城,从地理上看,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其目的也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但是,真正的入侵,长城是挡不住的。历史上,匈奴、丁零、柔然、鲜卑、契丹、女真等都是游牧民族。女真人的民族特性要复杂一点,契丹人建立辽国后,一部分女真人迁到辽河流域,即今天的辽宁、河北一带,后来称他们为熟女真,留在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则被称为生女真。

华语二十四史,除了汉人建立的秦、汉、晋、隋、唐、宋、明几个大王朝外,还有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和北齐、匈奴人建立的前赵、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等等。二十四史之外,还有离我们较近的清朝。所以,如果不正视游牧民族在华语政治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恐怕就不能正确且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史。

对游牧民族的研究,在全世界的史学界都不算发达。我搜寻这方面的史学专著,比较有名的大概有7部,其中一部是法国人写的《蒙古帝国史》,有两部为美国人所著,还有两部是俄罗斯人所著。在我看来,对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融合进程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编写一部《中华游牧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不断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华语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还有元朝时期,都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少数民族创立王朝并推行汉文化的不在少数,比如北魏、前赵等,他们的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制。

近些年来,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不少民族融合的高地,如东北的黑龙江流域(上游是额尔古纳河)、蒙古高原上的西拉沐伦河及其大辽河、海河流域,还有西北的河西走廊、新疆的疏勒河古道及塔里木河流域、川西的大渡河与雅砻江之间,以及滇西丽江、滇南澜沧江之侧的西双版纳……这些地方的名胜古迹,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我几乎全部去过。从中,我找到了不少已被遗忘的历史,或正在逐渐消失的文化。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大书,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共同培植的人类文明之花。因此,我殷切地希望我们的小说艺术家应该就民族融合的问题,写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让今天的国人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多么非凡的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