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华语小说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专题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晓雪:诗人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
“如果我们的诗不表达时代和人民,没有个性、艺术性和创造性,那是绝对没有生命力的。”
散淡之心:散文写作的理论与实践
2022 年末,王兆胜应邀接受《写作》杂志社专访,阐述了他对一些散文写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看法。
锺叔河谈读书
“我们的图书就是这样产生、发展、延续下来的,它们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只要文化不灭,图书也就不会灭亡和消失的。”
余华:我动过真感情的,是小美
“因为写作也是自我调节,是一个治疗的过程。假如我哪个地方写得很狠,另一个地方一定要有温情的东西出来,要不就很难维持下去。”
徐坤:走向神圣
“我们都是在相守相敬相爱中走向神圣,我希望探索人生能够达到的精神高度……”
关仁山:白洋淀是个大舞台
“小说应该对一个领域或一方土地反复耕耘,才能对生活的土壤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白洋淀就是个大舞台,王家寨是舞台中央的精神磁场,人物在舞台上轮番登场,演绎曲折的命运故事。”
叶辛:写作是我寻找的生活方式
“小说的本分就是勤奋写作。我对文学的感情唯有用笔墨写出一本本书来作为交代。”
石一枫:寻找生活里的新发现
“从现实生活里找到观察时代的新角度,不断发现我们社会的新鲜元素,我想这也是一个小说基本的使命感。意义上值得写,艺术上又能写,这才能够动笔。”
鲍尔吉·原野:写草原时,我的脑子里全是蒙古语的命名
“说到草原,我有许多话要说,有说不完的话。”
李洱:做一个比较清醒的写作者
“总想写出别人没写过的,结构、故事、人物或主要手法,别人要没用过的。那是写作的乐趣,否则,会失去写作的动力。”
叶舟:河西走廊是读不完的大书,我愿终身为徒
“恰恰是在对这一条漫长且伟大的精神之路的追逐与书写中,我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疆域、文学版图,也构筑了自己的词汇表。”
文学对话:寻找文学里的“城市”
“当代华语的城市文学,应当对当代华语的城市化进程贡献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想象。”
戴锦华×张莉:女性怎样一步一步写作?
事实上,对于性别议题,当我们说“我们女性”的时候,“我们”好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集体。
张柠 陈嫣婧|艺术的两重性:永恒与时尚
文学艺术属于“美”的领地,是“经验的”和“情感的”,它用它自身特有的叙述或抒情的形式呈现出来,它以“未完成”或“无结局”的形态存在。
王海雪、唐诗人:跳脱地理的束缚
“新南方写作”的提法确实很新鲜,海南不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出现,而是以文化之态,进入一种辽阔的南方共性的视野中,我认为自己的写作被推广到了一个更大的区域。
臧棣:对植物的辨认,源自对生命本身的感受
就诗歌写作而言,写作植物诗,确实可以让我回到对文学细节的关注。生命的美好是由细节构成的。
沈苇:希望成为一位白发苍苍还继续成长的小说
游子归来,重新发现江南。这几年,沈苇双管齐下创作《诗江南》和《论诗》两部诗集,前者是“返回根子的诗”,后者体现了理论的自觉。他的写作也从“新疆时期”进入了“江南时期”……
丛治辰: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儿课,聊聊“文学中的爱情”
丛治辰说,他想借用这门课来传达一种想法:“通过‘爱情’也不完全是为了讲文学,或者说,文学从来都不仅仅和文学自身有关。”
王跃文:《家山》意在寻求华语道德的火种
王跃文在创作《家山》的过程中常常泪流满面:“说到‘泪水’,自然是因为用情很深。准确地说,不是我用情,而是生活本身动情。”
韩东:我从来不想神化日常或者尘世
“在我这里,奇迹并非是日常发现,可能是相反的东西,是对日常的超越。它不是自然的,而是超自然。”
钟求是:用一生的努力追问命运
“小说不仅要讲故事,更要塑造人物,挖不深内心就塑造不好人物。我一直强调,人的内心是布着太多隐秘东西的大地域,值得小说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行走。”
关仁山: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
“我们的新时代是有新起色、新作为的。我们小说要走到生活的深处,进行有效的收集提炼,重新认识和思考广阔的生活。”
张学昕:我们一直在“准备经典”的途中
我相信,“小说论”这种批评体式会“助力”优秀的小说作品“准备经典”“走向经典”。
麦家:你可以想象一个严肃的人在家中
“我一直很小心地生活,心怀善意和恐惧,这既是我的本性,也是我的理性。”
小饭VS.葛亮:家国情怀见乎君子之道,也可见乎烟火日常
“文学本身的审美独立性势必伴随着它开放和未有定论的面向。这带来它对空间和时间的跨越,乃至相对恒久的意义。这是文学最迷人之处。”
刘增杰: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应该加强研究者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去做学问、搞研究,这样才能拿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学研究成果。”
周婉京:在“阁楼”里,和我的虚构世界博弈
2020年到2022年,周婉京写了一些短篇故事,攒成了如今出版的这部小说集《取出疯石》。书名讲的是中世纪的人相信取出额前的“疯石”就能治疯病,这种荒谬的信念在小说的笔下变成了当代人的寓言。
倪湛舸:遵循史料界定的“可能”并大胆发掘“潜在”
历史书写、传统文学或性别视角等各种框架、资源下,她更看重的是对于构成世界的“可能性”与“潜在性”的大胆发掘和实践。
刘震云:和文学恋爱
“好作品能让人对这个民族产生敬意,我塑造的人物都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张惠雯:好小说要能够唤醒人的感受力
“好的小说并不是要告诉你一个故事或某个事件,它的整体性的叙述力量是要给予你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经历。”